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聚界潔能- 聚界潔能展示核融合技術

未上市股票撮合服務,0938-826-852 張R line- money826852

聚界潔能展示核融合技術
國內唯一核融合發展公司聚界潔能國際(Alpha Ring International)與摩納哥Prince Albert II基金會共同主辦的「摩納哥清潔核融合能源論壇(Monaco Clean Fusion Forum)」日前結束。聚界潔能國際執行長劉宇環昨(29)日表示,透過這次論壇,將能讓台灣的核融合技術發展也能揚威國際,造福人類。

這次論壇匯集全球頂尖的核融合領袖、科學家與企業家,與會貴賓包括摩納哥阿爾貝二世親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副署長Mikhail Chudakov、美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主任Kimberley S. Budil、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TER)組織副總幹事Alain Becoulet、德州儀器技術長Ahmad Bahai等近20人,吸引18個國家、160個研究單位,共250位各國專家出席。

聚界潔能首次在摩納哥舉行論壇,主題涵蓋全球核融合戰略對接、人工智慧(AI)加速核融合應用,以及核融合教育革命。聚界潔能亞洲區董事長谷月涵表示,論壇探討的內容不僅包含核融合科技,還包括不同國家政府政策、以及在醫療等其他產業的應用等。

谷月涵說明,這次論壇邀請的美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以及ITER等大型單位,過去透過國家甚至跨國資源投入鉅資推廣核融合技術已有多年,但是近年來已有愈來愈多民間企業投入,例如聚界潔能等企業用較小的資金規模發展小型核融合設備,並利用AI讓研發成本大幅降低,相信這將有助於縮短核融合商業運轉時間。

此次論壇有一大亮點,就是聚界潔能發表全球首個「核融合AI數據中心」,這座數據中心結合高效能運算、即時分析與遠端模擬功能,打破地理與技術邊界,平台整合來自大學、國家實驗室、新創企業與產業夥伴的實驗數據、模擬結果與理論模型,建構出一個AI驅動的全球協作樞紐,推動核融合科研跨越實驗室疆界。

論壇其他的重點還包括「核融合教育」專場座談, 是聚焦全球頂尖大學如何培育跨學科的新世代科學家,打造下一波核融合革命的尖兵;另外,還有「全球倡議圓桌論壇」,是聚焦美國、歐盟、巴西、義大利等國家政策對接與資金部署,激盪全球合作新模式;最後還有「早期商轉」與「核融合×AI」論壇,主要是探索AI如何成為核融合技術,並從理論走向產業落地的關鍵引擎。


聚界潔能 研發人造太陽 核融合發電 掀能源革命

號稱能掀起能源革命的「人造太陽」核融合能源,近年來在先進大國屢屢傳出開發新進度。但多數人並不知道,自明年開始,台灣 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個邁向核融合技術商業化的國家。由台美兩地專家共同成立的聚界潔能國際(Alpha Ring International)公司,最快2027年有望以其開發的桌上型核融合系統,讓核融合能源深入社區、走入家庭。

號稱可改寫能源革命的「人造太陽」核融合技術,近年來除了在歐美及中國大陸屢屢傳出新進度,但是多數人並不知道,台灣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是全球第一個將核融合發電產業化的國家。由台美兩地華人科學家共同創立的美國聚界潔能公司,最快2027年就能以其超小型核融合系統,讓核融合能源走入家庭,進入社區。

聚界潔能國際公司成立於2015年,是美商中經合集團與Moore Capital共同投資的潔淨能源技術公司,目前共有三座實驗室,分別位於美國加州Monterey、Cardena以及台灣的內湖科學園區,公司是由創辦人黃耀輝、及中研院院士李羅權共同主持研發工作,美國團隊專注於前沿技術研發,台灣團隊專注系統精進及商業化技術平台的發展。

台灣聚界潔能公司為美國聚界潔能國際的亞洲營運據點,掌管亞太地區的技術授權及業務拓展,扮演全球商轉工程技術服務中心,未來更籌劃及管理在台灣成立「核融合能源科學園區」,連結產官學研聚落資源,成為全球發展新一代核融合能源產業的基地。

聚界潔能國際公司最大股東、中經合集團董事長劉宇環表示,面對未來新能源發展大趨勢,台灣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現在國內談的綠色能源,不論是風能、太陽能,或是業界提出的SMR(Small Modular Reactor,小型核分裂反應爐)都無法根本解決能源困境。

台灣聚界潔能公司董事長蔡清彥說明,台灣目前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在1980年代也曾經是半導體界的新創事業。但是,到了現在,不論軟體或是生技產業,可惜都尚未能創造出國際級的新創事業。他指出,隨著氣候變遷、二氧化碳排放被限制,當前的風能及太陽能發電不論是成本、效能或對環境的影響,對台灣的綠能發展都無法根本解決問題,這也是他自工研院董事長退休多年後,仍願意參與核融合能源開發的初衷。

台灣聚界潔能副董事長朱永光表示,公司研發的新一代FusioNow是新一代的核融合技術,相較於傳統高溫強磁場的核融合技術,聚界潔能採用Electron Catalyzed(電子催化)方式產生電位差加速核融合反應。

去年8月,台美兩地的聚界潔能實驗室經過多年努力,在實驗室裡成功讓其核融合系統達到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增益比Q值大於1)的成果,這項成果堪稱全球首創。從去年至今,聚界潔能研發團隊反覆驗證,已可多次且長時間在實驗室做到Q值大於1的成果。

相較於法國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TER)鎖定Q值大於10的目標,聚界潔能目前的成果看起來似乎剛剛起步,不過,朱永光強調,ITER所發展的Tokamak超大型反應爐,造價超過百億美元,且面積大如美式足球場,但是ITER目前仍在興建中,即使依照進度2035年啟動核融合運轉,能否達到Q值大於1?目前仍是未知數。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曾參觀過台灣聚界潔能公司,他建議「不需要等到要取代電廠的規模才開始商業化」,聚界潔能也決定,等到今年年底完成概念驗證後,就要真正啟動核融合系統商業化目標。

朱永光說,未來聚界潔能開發的桌上型核融合系統,初期目標是2025年所有設備Q值都能大於1,且能夠連續超過24小時運轉都不減低效率,輸出電力只需達到1KW至10KW,估計2027年將可做為家庭、公共場所的熱爐設備。

等到聚界潔能的核融合能源系統能達到Q值大於3的水準,輸出電力達10KW至50MW,將可裝置在各種電動車、船隻、工廠、辦公大樓和資料中心使用;更大型機種輸出電力達50MW至10GW,才會成為電力公司的發電主機。

依照劉宇環與聚界潔能台灣團隊的構想,當初將美國聚界潔能的資源帶到台灣,目標之一是打造台灣成為核融合能源系統產業供應鏈,因此,在聚界潔能公司的規劃中,也希望爭取在台灣成立「核融合能源科學園區」,目前已初步在南部探詢取得土地的可能性。


放桌上就能發電!華人團隊Alpha Ring研發「人造太陽」,正打造下一個台積電?
獨家掌握消息,由台灣人與海外華人組成的團隊Alpha Ring(首環國際),研發出一個足以帶來能源革命的新裝置:造價只需數千美元、還能放在桌上!由於技術超車全球業界,Alpha Ring可能一夕顛覆全球10兆美元能源市場,但它們的核心技術「核融合」,究竟是什麼新科技?

其實,號稱「人造太陽」的核融合能源,早已是全球各國海撒預算投入的能源創新,因為它不是傳統核能發電、無污染,只是造價昂貴仍在實驗。不過,許多業界人士卻看好它有潛力成為能源界的台積電,為什麼?
「核融合」是什麼?竟能輕鬆發電、無輻射汙染

回答上述大哉問之前,我們必須先問一個問題:「核融合」是什麼?

簡單來說,我們人類每天都在享受的太陽,它的發光和能量來源,是靠「氫」和「氦」反應燃燒,核融合正是採用了一樣的能量產生原理。

它和傳統的核能發電大不同,目前核能發電是靠鈾元素的分裂來產生能量,會有輻射廢棄物;核融合則相對安全,為什麼?根據科技部網站「科技大觀園」的核融合介紹資訊,核融合反應後的放射線,比現在所謂的核電相對低很多,所以不會有廢料放射性的安全問題。

到底核融合怎麼產生能量?簡單說,是透過兩種氫的同位素、氘(讀音同「刀」)與氚(讀音同「川」)的結合來完成,這些從尋常的海水和岩石中就能提煉出來。而一座可以發出1500百萬瓦特核融合能量的發電廠,一天大約只需要消耗600g的氚和400g的氘,發電效率非常高。

只是要讓核融合成功,需要極高溫的環境來克服所謂的「庫侖障壁」(Coulomb Barrier),也就是得突破那阻止原子核融合在一起的靜電牆。
放桌上就能發電!這個新能源裝置只要數千美元?

目前各國多是設計出非常巨大的反應爐,才能成功創造那樣的環境。像是BBC曾報導、中國科學院在安徽合肥的核融合裝置,大小約三層樓高,還需要許多專家來操作,每天光一開啟,就要花15萬美元。

另外,目前由歐盟、日、美、韓、俄與中國等七個國家合作,位在法國所建的世上最大核融合反應爐(ITER),光建置成本就花了高達140億美元,造價都非常昂貴。

相較之下,Alpha Ring所創造的全新核融合能源裝置,設備成本竟然只要花數千美元,光這一點就是非常驚人的進步。至於尺寸,據引領研發的中研院院士、李羅權博士透露,裝置本體才約一顆排球大,放書桌上就可以讓人去輕鬆操作運轉,比起現有其他國家設計,實在超迷你。怎麼辦到的?

Alpha Ring執行長Shahi Ghanem指出,他們的核融合是採用超過數十年自行研發出的專利技術FusioNow,這個技術產生的靜電牆問題相對較小,因此不需要創造一個極高溫的大反應爐、尺寸與成本都低,容易找到可獲利的商業模式來切入市場。

如果不需要蓋大樓一樣大的反應爐才能運轉,像台灣這樣的小島隨處都可建,用電量緊縮的問題就有機會輕鬆解決。

至於發電效率如何?依據創投集團「中經合」所提供的資料,經1849次計次下,在五秒內電漿暴露後產生的粒子,達到的尖峰能源輸出為2.35MeV(電子伏特)。
下一個台積電?Alpha Ring能帶來新能源革命?

帶來上述科學突破的Alpha Ring,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公司?

Alpha Ring International(首環國際)是由華裔物理科學家黃耀輝於2016年創辦,黃耀輝為「美國物理學會」成員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學和天文學」名譽退休教授,曾於1985 年獲頒「美國物理學會卓越獎」(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ward for Excellent in Plasma Physics)。他個人擁有超過18個國際性專利,在電漿物理研究上具備少有人能超越的豐厚資歷。

Alpha Ring公司的總部則位在美國加州。不過這個核融合技術FusioNow,是與台灣的李羅權博士合作研發。李羅權曾任國家太空中心主任,以及中研院地球科學所長,在太空物理上有許多創新貢獻,曾發表的學術論文超過300篇。這次研究核融合,他也帶著國內人才一起創新,可說是能源界的「台灣之光」。

目前Alpha Ring由美商中經合集團所投資,中經合董事長劉宇環對這團隊的成果非常驕傲,認為是全球能源創新競賽中的一大進步。

「高性價比、又乾淨環保的核融合能源是可以實現的!」他說,一直很希望幫台灣找到下一個創新產業的他,更希望這樣的超新技術,能在本地奠基壯大,也希望在台灣尋覓到更多人才與資源。




公司基本資料

統一編號90603299   訂閱
公司狀況核准設立  「查詢最新營業狀況請至 財政部稅務入口網 
股權狀況僑外資
公司名稱聚界潔能股份有限公司  Google搜尋  國貿局廠商英文名稱查詢(限經營出進口或買賣業務者)
章程所訂外文公司名稱Alpha Ring Asia Inc.
資本總額(元)30,000,000
實收資本額(元)30,000,000
每股金額(元)10
已發行股份總數(股)3,000,000
代表人姓名蔡清彥
公司所在地臺北市內湖區基湖路35巷11號9樓  電子地圖 
登記機關臺北市政府
核准設立日期111年01月03日
最後核准變更日期
複數表決權特別股
對於特定事項具否決權特別股
特別股股東被選為董事、監察人之禁止或限制或當選一定名額之權利      無
所營事業資料IG02010  研究發展服務業
IG03010  能源技術服務業
ZZ99999  除許可業務外,得經營法令非禁止或限制之業務

鋰昇科技- 鋰昇鋰鐵電池封裝廠 啟用

未上市股票撮合服務,0938-826-852 張R line- money826852

鋰昇鋰鐵電池封裝廠 啟用
鋰昇科技為震江電力轉投資的鋰鐵電池封裝專業廠,因應儲能產業長期發展需求,兩年前在苗栗建置自動化廠房,昨(29) 日落成啟用。裕隆汽車副董事長姚振祥、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及森耀能源董事簡森垣等人為開幕典禮貴賓,共同見證鋰昇科技邁入量產新里程碑。

震江電力董事長林宏儒表示,鋰昇為新創企業,第一階段規劃600MW年產能,將依市場需求與訂單狀況逐步擴充。母公司震江電力在高壓電領域累積逾35年技術經驗,鋰昇在此深厚基礎上積極發展各類儲能設備,應用於電網、工商業與家庭儲能,以黑馬之姿拓展國內外市場版圖。

總經理邱敏彥表示,震江電力專精於工廠高壓電力設備監控,長期為包含台積電在內的產業大廠提供遠端用電監控服務,確保用電品質與系統安全。為強化全球服務能量,在美國、韓國、瑞士與新加坡均有分公司,提供當地客戶即時的技術支援與服務。震江深耕儲能領域多年,在AFC表前儲能市場建置40多個案場,自有投資超過10MW,累計總容量150MW。隨著鋰昇新廠啟用,震江從電池模組到機櫃,可自製全套設備,提供完整一條龍服務,提升系統整合能力與市場競爭力。

儲能系統涵蓋電力、通訊與控制等多項關鍵技術,整合難度高,被業界視為重要的核心軟實力。震江電力深耕機電領域多年,在軟體開發也具備堅實實力,推出自有電池管理系統(BMS)與能源管理系統(EMS),並與電力轉換系統(PCS)廠商建立策略夥伴關係在台製造生產,為業界少見。

邱敏彥對震江的軟硬整合能力深感自豪,有效區隔同業,實現最低故障率與高效充放電表現。應用在光儲系統,可明顯降低功率損耗、提升設備穩定性,整體效益具體可見。依台電調度處統計,震江在電力交易平台的效能與執行率表現長期居於業界領先地位,實力深獲肯定。儲能業務以外銷為主,擘畫的市場策略是,鋰昇科技擔任前線產品開發角色,攜手系統整合商拓展國內市場,並結盟經銷商積極進軍馬來西亞、日本、德國與美國等海外市場。震江作為堅實後盾,提供產品、技術與服務支援,建構完整的儲能產業鏈。


鋰昇600MW電池產線 今年量產

鋰昇科技112年成立,去年投資上億元,在造橋設立年產600MW電池的全新生產線,採用國外高品質鋰鐵電芯,以業界最先進的機台進行封裝,現正進入最後的設備調校階段,今年可量產。

鋰昇的母公司震江電力在高壓電力具有35年經驗,為業界領頭羊,市場放眼國內外,除了服務國內半導體業及科技與傳產大廠,觸角也伸向海外,透過遠端監控,遠在瑞士、美國、新加坡的客戶都可以服務,也為國際大廠ODM生產多種電力系統測試設備。為支持電力產業發展,新竹工廠投資業界少見的高壓實驗室,電壓高達100KV。

總經理邱敏彥表示,震江為儲能系統供應商,前2年搭上電力輔助服務熱潮,在苗栗投資3座儲能案場,合計容量超過10MW,參與表前電力服務。震江以自有EMS,握有最重要的系統運作中樞神經,為投資人提供安心可靠的一條龍服務,在台灣除了E-dReg及表後儲能案,今年在海外有儲能統包案,非洲也有實績,帶動營收持續成長。

震江掌握電池後,更添優勢,鋰科設立自有電池產線,為深化發展儲能的重要基礎,現階段以表後及家用儲能為主力,推出8度電家儲,採堆疊式設計,可串聯至16或24度電;另有200度電系統,適用社區及工商業表後應用。鋰科將朝上市櫃發展,秉持高度品質精神,提供效能及安全性保證,對於儲能電芯性能均一性及水冷散熱,都有高於市場標準的要求。

邱敏彥將鋰科定位為儲能系統電芯供應商,他表示,儲能電池須完整充放電,每顆電池的性能均一性就很重要,是電池廠很大的挑戰;UPS電池主要作為備援電力,放電測試最多只有15分鐘。

身為國內電力界老兵,邱敏彥也是帶領震江發展及轉型的重要推手。他認為,國內儲能產業發展有諸多限制待突破,包括相關認證費用太高,未能與國際相互承認,業者須重複投資認證;測試能量也不足,例如PCS以1MW為限。


公司簡介
鋰昇科技成立於中華民國111年9月,致力於高功率鋰電池組及高效能功率轉換調節器的組裝製造。我們的核心業務涵蓋儲能系統的客製化規劃與技術服務,致力於為客戶提供最適宜的電力解決方案。

我們的技術團隊擁有超過數十年的電力系統經驗,精研電力異常的檢測與預防,持續為提升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和效能而努力。在台灣能源轉型的浪潮中,鋰昇科技走在前端,積極投入水冷式鋰電池技術的研發,以助推綠色能源儲存解決方案,為國家及企業創造價值,並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公司基本資料

統一編號90033798   訂閱
登記現況核准設立  「查詢最新營業狀況請至 財政部稅務入口網 
公司名稱鋰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Google搜尋  (出進口廠商英文名稱:Linergy Technology CO., LTD.) 國際貿易署廠商英文名稱查詢(限經營出進口或買賣業務者)
章程所訂外文公司名稱
資本總額(元)96,630,000
實收資本額(元)96,630,000
每股金額(元)10
已發行股份總數(股)9,663,000
代表人姓名黃淑珍
公司所在地苗栗縣造橋鄉造橋村東興10號  電子地圖 
登記機關經濟部商業發展署
核准設立日期111年09月06日
最後核准變更日期113年03月18日
複數表決權特別股
對於特定事項具否決權特別股
特別股股東被選為董事、監察人之禁止或限制或當選一定名額之權利      無
所營事業資料E601010  電器承裝業
E606010  用電設備檢驗維護業
E603090  照明設備安裝工程業
IG03010  能源技術服務業
F113030  精密儀器批發業
CC01080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CC01090  電池製造業
CC01010  發電、輸電、配電機械製造業
F119010  電子材料批發業
F219010  電子材料零售業
F401010  國際貿易業
EZ99990  其他工程業
JE01010  租賃業
ZZ99999  除許可業務外,得經營法令非禁止或限制之業務

中光電智能機器人- 中光電智能機器人 今年有望轉盈

未上市股票撮合服務,0938-826-852 張R line- money826852

中光電智能機器人 今年有望轉盈
中光電舉行法說會,總經理林惠姿表示,受到關稅影響,投影機中國廠區暫停出貨,轉而由台灣生產出貨,預估第二季出貨季增1成,背光模組因為電視新機和監視器出貨增加,出貨也會微幅成長。至於無人機方面,軍方標案照排程出貨,預估今年營收貢獻增至10億元以上,子公司中光電智能機器人有望轉虧為盈。

展望第二季,林惠姿表示,隨著新機種量產,預期第二季電視出貨量將較前一季大幅成長超過50%。受惠於越南廠區產能穩定提升,監視器機種出貨量亦可望較第一季增加60~70%。然而筆電機種受到關稅政策變動及中國出貨關稅成本上升的影響,預估第二季出貨季減10%。預期節能產品第二季整體出貨量將較第一季微幅成長。展望未來營運發展,隨著電視及IT應用產品逐步放量,同時OLED 筆電和平板機種之外,還有高階監視器產品量產,另外ODM車載機種出貨也隨市場趨勢增加,預期今年節能產品整體出貨量將維持成長1~2成之預期。

至於影像產品方面,林惠姿表示,全球投影機市場需求保守看待,整體經濟及市場環境尚未出現明顯改善跡象。受對等關稅影響,部分客戶已暫停中國廠區對美國市場出貨,改由台灣廠區承接部分急單,受惠於商業用途及大型場館需求回溫,影像產品第二季預估出貨量將較第一季成長逾1成。全年來看,還要觀察消費市場動能、以及美國政府預算走向變化,保守預估影像產品整體出貨量將與去年持平。

新事業方面,第一季營收占比約13%,主要來自智能雲服、和中光電智能機器人的成長貢獻。無人機去年已經出貨第一批,經過驗測已經認列收入。第二批和第三批也已經出貨,從交貨、驗測、接裝、訓練之後才能認列營收。根據標案時程出貨。將分8次交貨,後續還會陸續出貨,預估中光電智能機器人營收可望由前一年的1億元增至今年的10億元,有機會轉虧為盈。其他新產品方面,多旋翼產品除警消監測無人機應用之外,也跟美國ODM客戶共同開發高精度定位技術,應用在建築量測產品。垂直起降是下一階段投入重點,已經有樣機產出,盼今年底量產。


中光電攻無人機 邁步
中光電(5371)集團強攻無人機有重大突破,子公司中光電智能機器人開拓北美市場報捷之餘,旗下「偵監型無人機」產品,獲國防部採購評選委員會評選為「最有利標廠商」,意味產品在品質、技術、價格等層面都具備強大競爭力,為日後取得軍用商規標案奠定奪單優勢。

中光電智能機器人是全台灣唯一有無人機量產及商業化、且輸出海外經驗的公司。法人指出,軍用產品在質量、技術等領域要求嚴苛,中光電集團獲得國防部肯定,具有重大意義。中光電無人機的軍用商規部分,之前已通過驗測,包括海軍的監偵型無人機、陸軍的微型無人機等。

中光電智能機器人並從軍用成功跨足商用市場,已在北美ODM市場有銷售實績,正在竹科竹南園區廠擴大產線規模,並導入智慧工廠製造的管理系統,要打造年產上萬台無人機的產能。

國內除了參與軍用商規無人機標案外,中光電智能機器人也有參加國內各縣市的消防採購案。

中光電日前在法說會中表示,在商用ODM無人機部分,持續與客戶合作推展美國市場。然而自2023年底到2024年上半年,客戶針對通路重新進行調整作業。預計今年下半年調整完畢後,出貨會比較明朗。

可垂直起降的無人機產品,亦是公司專注重點項目,此為由小型的多旋翼進入到中型無人機領域。在商用無人機(ODM)市場,持續與ODM客戶合作中。並與系統整合廠(SI)合作國內各縣市的消防採購案。

中光電智能機器人上季並赴美國聖地牙哥參加「國際海陸空無人載具及自駕系統產業鏈展(Xponential 2024)」,發表完全符合NDAA的輕量智能監視與偵搜(ISR)無人機Hummer 2 Pro,以及搭載高通無線通訊模組遙控器GCS 7,積極搶攻美國去中化市場。

中光電智能機器並與美國Teledyne FLIR合作搶進美國警消公共安全的市場,更在去年12月軍用商規原型機標案中,唯一同時通過監偵型和微型無人機的遴選驗測。


中光電智能機器人將赴美 發表符合美國國防授權法案無人機

中光電(5371)22日宣布,旗下中光電智能機器人(CiRC)將於4月23日至25日赴美國聖地牙哥參加「國際海陸空無人載具及自駕系統產業鏈展(Xponential 2024)」,發表完全符合美國國防授權法案(NDAA)的輕量智能監視與偵搜(ISR)無人機Hummer 2 Pro,以及搭載高通無線通訊模組遙控器GCS 7,積極搶攻美國去中化市場。

美國眾議院去年底通過2024年國防授權法案預算高達創紀錄的8,860億美元,部分預算將用於替換使用中數量龐大的中國大陸製無人機,對於供應商也特別要求不得採用特定國家生產零組件,基於此強勁需求中光電智能機器人特別為美國市場量身訂製監偵型無人機Hummer 2 及遙控器GCS 7,從飛控、通訊模組、酬載相機等關鍵組件,到AI目標追蹤與跟隨演算法、飛行控制軟體、遙控器軟韌體等,完全採用自主研發關鍵技術和整機台灣製造,這次赴美參展不僅是發表新產品,也將與重量級客戶討論產品合作和生意機會。

中光電智能機器人不僅是全台灣唯一有無人機量產及商業化、且輸出海外經驗的公司,與美國Teledyne FLIR合作搶進美國警消公共安全的市場,更在去年12月軍用商規原型機標案中,唯一同時通過監偵型和微型無人機的遴選驗測,此次與高通合作開發RB5智能無人機以及遙控器GCS 7通訊距離可長達10公里,將技術層次推向新的制高點。

此外,另一款搭載Edge-AI的相機酬載更是充分應用輝達(NVIDIA)在邊緣運算能力,與飛控結合實現了即時AI目標追蹤與跟隨,擴展了更多新形態應用,未來商機可期。

中光電智能機器人積極搶攻國內軍用商規市場和布局國際市場商機,今年將提交兩款小型無人機參與軍用商規量產標案,並同時在美國發表新產品,雙軌並進開創高成長曲線。


中光電無人機切進軍商用市場 下半年擬竹南擴產
中光電(5371)旗下中光電智能機器人的無人機成功切入軍用及商用市場,總經理謝啟堂表示,今年將出貨2000至3000台無人機,因應未來需求增長,下半年將啟動竹南擴產。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今天舉辦媒體交流會,邀請區內廠商中光電智能機器人說明發展現況,協理王仲平說,中光電於2015年7月設立無人機事業處,2017年11月成立中光電智能機器人,目前資本額新台幣1.8億元,為中光電持股100%的子公司。

王仲平表示,中光電智能機器人主要產品有無人機和自動移動載具,目前員工有80多人,預計今年將擴充至100人規模。

王仲平指出,去年取得兩款軍用商規無人機原型機案,預計7月底將監偵型和微型無人機交予軍方測試,並爭取商購案。

他說,中光電智能機器人還與美國熱顯像技術廠Teledyne FLIR合作,代工生產公共安全和工業檢測無人機。

謝啟堂表示,在代工訂單出貨挹注下,今年無人機可望出貨2000至3000台,若進展順利,明年不排除有機會達到損益兩平水準。因應未來需求增長,今年下半年將啟動竹南擴產計畫。


中光電3D全自主導航 物流搬運精準定位
中光電智能機器人的3D LiDAR SLAM全自主導航方案,採用3D LiDAR感測技術,360度全域掃描無死角,不會受外部光源影響,室內室外皆能使用,克服場域部署的困難,無需改造現場環境,即可實現同步定位與3D圖檔建構,定位精準度誤差值更達到1cm內的業界最高水準,即使行駛於長廊或崎嶇地面皆能精準定位。

工業專用的車輛通常在沒有GPS信號的環境運作下,引導式搬運車必須安裝磁條、反光板或QR Code等方式,才能精準定位,因此在使用場地的部署較為困難,受環境限制較大,而中光電智能機器人全自主導航技術完美解決此問題。

中光電利用獨特的AI棧板辨識功能,再透過3D深度相機即時擷取棧板特徵點比對計算,可以計算最佳路徑和自動調整叉取深度,大幅提升搬運效率。搭配智慧物流的中控管理系統,能有效管理多車運作,更能客製化收集所需資訊,如:ERP、WMS、MES,達成智慧工廠的目標。

中光電智能機器人除發展全自主無人機外,也針對智慧工廠的物流搬運機器人深入研發,開發業界最先進的3D LiDAR SLAM全自主導航方案,提供智慧工廠解決方案,目前已經和台灣叉車大廠恆智及德國叉車廠Linde合作。 中光電智能機器人 具多國實績
中光電(5371)旗下子公司中光電智能機器人宣布,「智能安控解決方案–飛天機器人」將於智慧城市展亮相,並獲得2019智慧城市企業組之創新應用獎。中光電智能機器人目前於美國、日本市場皆已持續出貨,在台灣也建立起許多創新應用實績。

2019智慧城市展將於3月26至29日開展,現場除邀請世界各城市首長及市政團隊來台分享發展經驗外,相關廠商亦將發表不同的智慧化解決方案。中光電智能機器人以「智能安控解決方案–飛天機器人」參展,並從36組參賽廠商中脫穎而出,奪得2019智慧城市企業組之「創新應用獎」,同時也入選大會首屆「AI•50」新創企業,為智慧城市50種最新穎的AI應用之一。

中光電智能機器人總經理忻維忠表示,中光電近年來聚焦商用無人機之技術開發與智能解決方案,搭配政府部門推動城市智能化、數位化、創新化的發展目標,鎖定智慧安防、工業檢測、防災管理及智能營建等專業應用,期望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服務價值。

中光電智能機器人此次將展出全自主智能飛天機器人、陸空聯防解決方案、VR360全景攝影機等相關應用產品,money826852以人工智慧和感知融合系統為設計核心,讓無人機實現全自主飛行、偵測感知、智慧路徑規劃、精準降落及自動充電等巡航任務。忻維忠表示,中光電智能機器人目前於美國、日本市場皆已持續出貨,台灣則與公部門、系統商、科技廠建立起許多創新應用實績,提升整體監控及管理效益。

中光電智能機器人成立於2018年1月,是以電腦視覺、人工智慧、高速運算與控制相關等先進技術為基礎的新創公司,結合中光電於光學、機構、熱傳、電子的經驗,發展人機互動,運動控制,智能辨識,感應融合及導航等機器人核心技術,提供全方位智能商用機器人解決方案。目前首先聚焦於智能自主安控無人機的開發、製造、販售與服務,未來更將結合機器人技術,佈局人工智慧、物聯網等領域,因應各種產業應用需求,發展智能機器人,創造獨特應用價值。


中光電智能安控無人機方案 首度於歐洲亮相
中光電(5371)旗下子公司—中光電智能機器人,與矽谷新創公司合作的智能安防無人機方案,今年7月量產以來已獲得多家美國前500大企業採用,成功進軍北美無人機市場。為更進一步與全球商用無人機應用市場接軌,中光電智能機器人將前進歐洲,參加11月14日至15日於英國倫敦舉辦的歐洲最大的商用無人機展-TheCommercial UAV Show,以深入了解歐洲商務無人機市場現況與技術發展趨勢,拓展歐洲商務無人機市場。

中光電智能機器人以自我研發的閉源飛控與機隊管理系統為基礎、終端高速運算和感知融合為核心,money826852結合AI技術,在邁向AI人工智慧的時代,具體實現無人機自主飛行、AI偵測感知、智慧路徑規劃、精準降落、以及自動充電的智能化巡航任務,大幅提高無人機適應環境的學習與應變能力。

未來,中光電智能機器人將深耕安防、檢測、3D測繪等商業應用領域,持續導入創新的AI與VIOSLAM視覺技術,提供無人機商用市場客製化模組與完整解決方案,讓無人機飛得更安全、更可靠、更智能,以提昇商用無人機的整體應用效益。


中光電智能機器人獲經濟部補助
中光電 (5371-TW) 多領域布局,子公司中光電智能機器人公司今 (3) 日宣布,發展出智能商用無人機解決方案,並獲經濟部智慧城鄉生活應用計畫的經費補助,將把自我研發的自主巡檢與管線智能檢測,導入群創 (3481-TW) 竹南廠智慧工廠應用,同時攜手安控大廠建騰創達 (ACTi),合作開發陸空聯防智能方案。

中光電表示,鎖定無人機在智慧工廠、智慧城市的應用價值,中光電智能機器人公司,積極發展智能商用無人機解決方案,且獲得經濟部計畫的補助;這項計畫主要是與合作夥伴進行場域驗證 (POC),除導入群創竹南廠智慧工廠應用外,money826852更運用即時影像辨識技術,與建騰創達合作開發,目標要讓商用無人機朝向智慧城市等多元應用市場發展。

中光電指出,智能商用無人機解決方案,搭載 NVIDIA Jetson TX1 嵌入式高速運算平台,以感知融合系統為核心,結合中光電 AI 技術,大幅提升智能分析的運算速度與精準度,讓無人機飛行更安全可靠及智能。

中光電預期,第 3 季節能產品出貨將季增逾 1 成,影像產品營運績效也將同步成長今年下半年在節能、影像兩大事業群出貨量同步成長下,營收可望呈現逐季增溫榮景,毛利率維持約 18%。

中光電強調,在新技術的開發上,mini LED 已配合客戶開案,預估最快可在明年量產,初期以高階顯示器產品為主。


公司簡介
中光電智能機器人成立於2018 年1 月,以感應融合及機器人應用核心技術為立基點,提供全方位智能商用機器人解決方案



公司基本資料

統一編號58413704   訂閱
公司狀況核准設立  「查詢最新營業狀況請至 財政部稅務入口網 
公司名稱中光電智能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Google搜尋  (出進口廠商英文名稱:Coretronic Intelligent Robotics Corporation) 國貿局廠商英文名稱查詢(限經營出進口或買賣業務者)
章程所訂外文公司名稱CORETRONIC INTELLIGENT ROBOTICS CORPORATION
資本總額(元)150,000,000
實收資本額(元)150,000,000
每股金額(元)10
已發行股份總數(股)15,000,000
代表人姓名薛建秋
公司所在地新竹科學園區新竹市東區力行路11號4樓  電子地圖 
登記機關科技部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核准設立日期106年11月10日
最後核准變更日期109年07月14日
複數表決權特別股
對於特定事項具否決權特別股
特別股股東被選為董事、監察人之禁止或限制或當選一定名額之權利      無
所營事業資料CB01010  機械設備製造業
CC01030  電器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
CC01060  有線通信機械器材製造業
CC01070  無線通信機械器材製造業
CC01080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CC01110  電腦及其週邊設備製造業
CD01060  航空器及其零件製造業
E603050  自動控制設備工程業
F401010  國際貿易業
F401021  電信管制射頻器材輸入業
I301010  資訊軟體服務業
I301020  資料處理服務業
JE01010  租賃業
  研究、設計、開發、製造及銷售下列產品:
  1.商用無人機飛航載具系統(Commercia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System)
  2.智能機器人(Intelligent Robotics)

震江電力科技- 震江儲能微電網 淨零轉型關鍵助力

未上市股票撮合服務,0938-826-852 張R line- money826852

震江儲能微電網 淨零轉型關鍵助力
震江電力科技總經理邱敏彥發表《儲能系統在智慧微電網中的關鍵角色與應用實務》專題演講,深入解析儲能系統在微電網扮演的五大核心任務,並且具體展現與子公司鋰昇科技在智慧校園能源整合應用的重要突破,成為邁向淨零轉型的標竿示範。

邱敏彥表示,微電網為整合分散式能源的重要基礎設施,結構涵蓋再生能源、儲能裝置、發電機組、用電負載與EMS,具備併網與離網切換、電壓頻率調控、提升供電韌性及分區管理等功能。儲能系統扮演供需平衡、提升電力品質、備援供電、參與電力市場及再生能源滲透五大角色,是實現能源韌性與淨零轉型願景的重要關鍵。

震江攜手鋰昇科技,在產學合作與實務推廣取得重大進展,全台共完成40多座d-Reg儲能系統建置,總容量高達150MW。鋰昇為電池模組組裝廠,年產能600MWh,採用高品質電芯及自動化生產線,整合震江研發的BMS及EMS系統,提供一條龍非拼裝設計與服務,大幅提升儲能設備整合效能與安全性。

在系統應用方面,震江推出從小型(戶用)、中型(商業)、到大型(區域型)等多樣儲能解決方案,靈活採用DC-coupled結構,降低轉換損耗,搭配自主研發的EMS,實現即時監控、尖離峰調度與負載預測控制。

震江也積極拓展外銷,首批4套20呎、4.6MWh儲能電池櫃已出口至非洲幾內亞,該案場結合太陽能發電機組成微電網,改善當地能源供應困境,更為台灣儲能業開啟外銷新局。邱敏彥表示,隨著全球淨零時程壓力加劇,震江電力與鋰昇科技加速提升系統整合能量、拓展海外市場,攜手政府、產學界與用電端客戶共築能源轉型關鍵基礎。

在這場明志科大舉辦的研討會,不僅展現企業技術力與社會責任的融合實踐,也秀出台灣在智慧能源與儲能系統領域的國際競爭實力。


震江一條龍服務 打造最佳儲能解方
震江電力科技(Power Diagnostic Service Co. Ltd., PDS)致力於提供專業的電力系統診斷與建置、電力設備狀態監控和分析服務,成立迄今一直為提升台灣整體電力系統穩定而努力,以多樣化發展滿足再生能源提高占比的挑戰,主要著重於儲能系統建置及輔助服務開發、電力設備檢測服務、高壓設備局部放電監測系統的發展。

在建置儲能方案過程中,客戶常遇到的問題是不瞭解該如何配置、系統操作複雜及運轉後不知如何維護。震江公司推出的儲能解決方案為客戶提供儲能系統,還包含整座儲能系統所需的電力系統規劃與建置,及提供客戶後續的保養、維護服務,一條龍的服務讓客戶在投資建置後不需要再為系統操心。

輔助服務暨備用容量交易試行平台已經上路,未來將在台灣電力供需不平衡時提供強而有力的後援。震江公司已建立數個儲能案場準備投入輔助服務交易平台的調頻輔助服務(AFC),有豐富的建置經驗服務客戶,研發團隊開發的獨特調頻服務演算法,具有執行效率佳、電池壽命長、系統安全性高的優勢。

震江公司除了以儲輔綠的策略外,伴隨著風力發電的成長,未來風機的檢測與保養將成為穩定發電的重要關鍵。震江以過往累積對電力系統與旋轉電機的檢測經驗應用在風機上,提供專業的風機檢測服務。震江電力也會持續推動大數據應用在儲能系統上及擴大檢測能量,兼顧發電與輔助,以雙管齊下來支持國內的電力環境。


震江儲能解方 解決再生能源併網衝擊
政府推動綠能產業,訂出2025年目標再生能源占比為20%,在太陽能發電及風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蓬勃發展下,儲能系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可再生能源發電效能隨著環境而變化,其間歇性能源的特性無法當成備載來源。儲能設備有著穩定與快速調度的特性,可有效解決再生能源併網的衝擊與間歇性問題。

震江電力科技(Power Diagnostic Service Co. Ltd., PDS)致力於提供專業的電力系統診斷與建置、電力設備狀態監控和分析服務,震江以累積20年的經驗提供客戶完整的局部放電即時在線監測,輔以獨特的雲端系統及智能分析服務,進一步為客戶提供對其電源設備的全面保護。震江電力憑藉著在電力系統領域的豐富經驗,攜手與電池業者合作進行各項儲能案,於不同案場提供不同的電力及儲能解決方案以適合儲能系統的建置與運作。

台電正在規劃2021年要推動「輔助服務及備用容量交易試行平台」,目前還在等待主管機關公告「輔助服務及備用容量交易試行平台設置作業要點」。輔助服務的推行刻不容緩,不能等待再生能源發展成熟才開始推行,唯有將儲能與再生能源共同發展才是推動台灣電力穩定發展的真正解方。輔助服務包含調頻服務、即時備轉服務及補充備轉服務,對於台灣的電力穩定度可提供極大的支持。

未來震江會以其過往在即時監測系統收集大數據的經驗,導入大數據分析與智能分析,以期能更有效規劃與預測客戶的用電狀況,使儲能設備發揮最大的效能。


公司簡介
震江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Power Diagnostic Service, 簡稱PDS)前身為震江機電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1990年,為電力技術服務與電力系統診斷之專家,致力於提供客戶高品質的專業服務與產品。

透過長期的學術研究與務實的現場實作,本公司憑藉創新技術來將研究成果及經驗累積轉化為產品,目的乃是為了解決與電力系統相關的各種問題。




公司基本資料

統一編號23786404   訂閱
公司狀況核准設立  「查詢最新營業狀況請至 財政部稅務入口網 
公司名稱震江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Google搜尋  (出進口廠商英文名稱:POWER DIAGNOSTIC SERVICE CO., LTD.) 國貿局廠商英文名稱查詢(限經營出進口或買賣業務者)
107年09月17日 發文號1073354869變更名稱 (前名稱:震江機電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章程所訂外文公司名稱
資本總額(元)86,000,000
實收資本額(元)86,000,000
每股金額(元)10
已發行股份總數(股)8,600,000
代表人姓名林宏儒
公司所在地新竹市香山區牛埔里中華路四段482巷10號一樓  電子地圖 
登記機關經濟部中部辦公室
核准設立日期079年06月09日
最後核准變更日期109年09月17日
複數表決權特別股
對於特定事項具否決權特別股
特別股股東被選為董事、監察人之禁止或限制或當選一定名額之權利      無
所營事業資料E601010  電器承裝業
E606010  用電設備檢驗維護業
E603090  照明設備安裝工程業
IG03010  能源技術服務業
E599010  配管工程業
E603040  消防安全設備安裝工程業
E603010  電纜安裝工程業
EZ09010  靜電防護及消除工程業
F113030  精密儀器批發業
CC01080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CC01090  電池製造業
CC01010  發電、輸電、配電機械製造業
F119010  電子材料批發業
F219010  電子材料零售業
F401010  國際貿易業
F106040  水器材料批發業
E603130  燃氣熱水器承裝業
EZ99990  其他工程業
ZZ99999  除許可業務外,得經營法令非禁止或限制之業務
JE01010  租賃業

思偉達創新科技- 思偉達 發表AI判讀分類服務

未上市股票撮合,0938-826-852 張R line- money826852

思偉達 發表AI判讀分類服務
STARBIT思偉達創新科技公司發布全新AI判讀分類應用服務,該服務超越傳統OCR,能夠解讀並定義任何類型的文件、圖形與視覺內容,利用先進AI技術自動學習企業獨特文件處理需求,不僅能處理文字識別、文件類型判別,更能深入理解內容語意、自動構建最佳化流程,並根據企業內部知識提供客製化解決方案,實現傳統OCR無法達成的智能資料處理效能。

思偉達創新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鄧萬偉表示:「我們的技術願景是開發自動分析民眾提供的可疑網站截圖、釣魚郵件、詐騙簡訊、可疑轉帳通知等各類詐欺線索的系統,透過AI深度學習不斷累積判斷經驗,幫助快速識別新型詐欺模式,大幅縮短判斷時間,提前預警並阻止詐欺行為發生,切實保障民眾財產安全。我們認為在數位未來,『信任』將是最缺乏且珍貴的元素,信任服務工具將是每個人的剛需。」

這項創新技術可廣泛應用於多種場景,例如,在金融業,能將原本需要5至10分鐘人工處理的客戶紙本存單、支票和電子轉帳申請單,縮短至僅需30秒完成自動識別與提取關鍵金融數據,同時系統能學習審核人員過往判斷模式,自動識別異常交易,協助風控決策。

在醫療領域,系統可自動處理每日超過500份的醫療檢驗單照片、醫囑單掃描件,並根據醫院特有的診療流程智能分類,使醫護人員能在2秒內找到所需病患資料,而不是過去需要2至3分鐘的翻查時間。

在科技執法方面,一個智慧城市專案應用此系統處理交通違規照片,不再僅依賴簡單的車牌識別,而是透過AI深入分析環境因素、光線條件和角度問題,在3個月內將誤判率從8%降至不到1%,每月減少約500起民眾申訴案件。

在企業應用方面,一家跨國企業利用此系統處理每月上萬筆的供應商發票和合約文件照片,不僅準確率99.7%,更能主動識別條款變更和潛在法律風險,為企業節省大量的法務審核時間和潛在損失。

STARBIT思偉達創新科技成立於2017年底,資本額6,000萬元,現有員工42人,是台灣領先的AI+Web3信任服務提供商。公司獲得國發基金(NDF)和宏碁投資,已通過ISO 27001認證,擁有多項專利技術,並與NVIDIA在Inceptionprogram合作,共同使用AI工具優化數據分析效率。


思偉達 加速NFT平台國際化
區塊鏈指標公司思偉達創新科技宣布,獲宏碁(2353)、霹靂(8450)、合一國際創投等3間企業的參與,將有助加速發展NFT平台國際化及下一步的布局。

思偉達1月獲得立法院長游錫堃頒發「最佳NFT發行平台」獎項給旗下產品「Jcard這咖」,去年也獲得副總統賴清德頒發「台灣區塊鏈最佳技術應用公司」獎項,是富含實力的區塊鏈技術公司。創辦人鄧萬偉具資訊工程背景,擁有科技產業15年工作經驗,從工程師一路到外商高階主管,因為偶然從顯示卡的大缺貨,發現區塊鏈除虛擬貨幣外,未來有更多的技術應用價值,因而創業成立思偉達創新科技,在早期國內區塊鏈人才稀缺時便專注投入研發。

思偉達成立至今邁入第五年,成立第一年便率先推出亞洲第一間分散式交易所「STARBIT EX」,2019年獲國發基金的投資挹注,2020年與華碩雲端及相關區塊鏈業者協助科技部建置台灣區塊鏈BaaS平台。

鄧萬偉也曾致力於台灣證券型代幣業務STO的推動,去年成立「Jcard這咖」NFT發行交易平台,陸續發行藝人峮峮、畢書盡、朱銘美術館、霹靂布袋戲、聯合報報時光、電影素還真等NFT數位商品,並與台北新藝術博覽會聯合舉辦2場全球NFT大師世界創作賽。

今年更與威秀影城攜手,首創將NFT做為消費者觀影後的數位紀念品,而去年公司營收也因為NFT、元宇宙產業帶動倍數的成長,享受到提早布局帶來的果實。

宏碁策略投資思偉達,有助集團內部跨足區塊鏈及NFT的數位藝術,「Jcard這咖」在今年初郭書瑤主演的電影「再說一次我願意」,由宏碁集團子公司倚天酷碁搭配發行「NFT+支付對鍊(附贈悠遊卡功能)」的虛實整合紀念品,帶動電影業周邊產品的創新。

思偉達展望未來,加入宏碁集團及其他企業成為新股東之後,旗下NFT平台可加速搭載各項創作出海,增加平台營收,其布建區塊鏈基礎設施的經驗,也可藉由國際品牌的跨國技術含量,輸出海外地區,在各產業實現數位化的藝術展現,於此賽道快速成長。


宏碁進軍NFT領域 投資新創思偉達科技
品牌大廠宏碁 (2353-TW) 看好虛實整合成為生活常態,今 (17) 日宣布進軍 NFT(非同質化代幣) 領域,投資新創團隊思偉達創新科技,未來將結合思偉達布建的區塊鏈基礎設施經驗,並整合既有跨國技術含量,共同實現產業數位化願景。

宏碁表示,虛實整合常態將帶動軟硬體、IP 文創產業成長,新創團隊思偉達 2017 成立後,即推出亞洲第一間分散式交易所 STARBIT EX,創辦人鄧萬偉近年也致力推動台灣證券型代幣業務 STO,去年更成立「Jcard 這咖」NFT 發行交易平台。

在雙方合作上,宏碁指出,旗下子公司倚天酷碁今年就與 Jcard 這咖平台攜手,在藝人郭書瑤主演的電影中首創發行 NFT 支付對鍊的虛實整合紀念品,將 NFT 做為觀影後的數位紀念品,而 Jcard 這咖也曾發行峮峮、國際橋牌社、朱銘美術館、霹靂布袋戲、聯合報報時光等 NFT 數位商品。

宏碁認為,NFT 將是藝術數位化的嶄新機會,因此決定策略性投資思偉達,未來結合雙方優勢後,可望進一步協助集團內部跨入區塊鏈、數位藝術領域。

值得關注的是,面對元宇宙、NFT 熱潮,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也指出,台灣已在全球硬體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後續要加強創作內容、新體驗發展,至於從領域觀察,娛樂應用將最先成熟,其次則為藝術領域。


串接0x技術 思偉達創經濟新模式
全球去中心化協議龍頭0x Protocol預定今年9月發布最新Version 2協議內容。亞洲第一間去中心化交易所─思偉達創新科技(STAR BIT REX)已於7月底與0x展開深度技術合作,包括升級版智能合約、全新支援ERC721代幣、WETH╱ETH無縫接軌、極高效率撮合訂單、新型簽章與自定義邏輯。

思偉達表示,所有基於0x Protocol的去中心化交易所,都能共享彼此的訂單池,不需額外費用。隨著使用0x Protocol的交易所增加,共享的訂單池也會越發增大,達成開源的效果,且無國界限制。

STAR BIT REX也於發表會當天宣布推出STAR Global DEX Union計畫,以0x Protocol技術為串接,鏈結全球去中心化交易所,組成國際性聯盟,達成聯盟訂單池與利潤共享的新經濟模式。
而且聯盟以區塊鏈的共識機制組成,對於新的代幣,一地上架可以全球上架,讓很多雖然新發行但有潛力的代幣,都有全球曝光機會,不會再因為一般交易所需收取高額上架費用而苦無上架流通性。STAR BIT REX已在8月1日上架的TWTD穩定代幣,並把TWDT推向國際舞台。

計畫成立甫一個月,簽約完成之交易所已達5間(來自5國),其餘洽談中的成員遍及全球,包括澳洲、印度、美國、柬埔寨、香港、南韓,預計半年之內聯盟成員可超過30個國家。未來,聯盟的總交易規模可望超越及取代個別單一中心化交易所,再度發揮區塊鏈去中心化無國界的特性,並把台灣一舉推向世界舞台。


公司簡介
STARBIT 思偉達創新科技,創立於2017年,為國內區塊鏈技術開發公司之先驅與領導公司。

2018年 STARBIT 率先上線亞洲第一間去中心化交易所,爾後並提供加密貨幣第三方錢包、底層鏈建置,同時也致力幫助推動證券型代幣發行(STO)的發展。

2019年7月, STARBIT 獲得國發基金的投資,並於隔年7月攜手華碩雲端,共同幫科技部與國家高速網路中心建置台灣第一代區塊鏈基礎平台建設,並率先導入食安溯源系統,成為國家級區塊鏈首項應用範例。

2021年上線『Jcard 這咖』NFT交易平台,並發行峮峮、國際橋牌社、朱銘美術館、霹靂布袋戲、聯合報報時光等NFT數位商品。未來也將利用區塊鏈技術,結合各項角色一起開發元宇宙生態系。




公司基本資料

統一編號69268946   訂閱
公司狀況核准設立  「查詢最新營業狀況請至 財政部稅務入口網 
公司名稱思偉達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Google搜尋  (出進口廠商英文名稱:STAR BIT Innovation Co., Ltd.) 國貿局廠商英文名稱查詢(限經營出進口或買賣業務者)
章程所訂外文公司名稱
資本總額(元)50,000,000
實收資本額(元)16,336,510
每股金額(元)1
已發行股份總數(股)16,336,510
代表人姓名鄧萬偉
公司所在地臺北市大安區安和路2段78號6樓之2  電子地圖 
登記機關臺北市政府
核准設立日期107年01月23日
最後核准變更日期110年05月17日
複數表決權特別股
對於特定事項具否決權特別股
特別股股東被選為董事、監察人之禁止或限制或當選一定名額之權利      有
所營事業資料F113010  機械批發業
F113020  電器批發業
F113030  精密儀器批發業
F113050  電腦及事務性機器設備批發業
F113110  電池批發業
F118010  資訊軟體批發業
F119010  電子材料批發業
F213030  電腦及事務性機器設備零售業
F213040  精密儀器零售業
F213060  電信器材零售業
F213110  電池零售業
F218010  資訊軟體零售業
F399040  無店面零售業
F401010  國際貿易業
F601010  智慧財產權業
I102010  投資顧問業
I301010  資訊軟體服務業
I301020  資料處理服務業
I301040  第三方支付服務業
IZ99990  其他工商服務業
JA02010  電器及電子產品修理業
JE01010  租賃業
JZ99050  仲介服務業
ZZ99999  除許可業務外,得經營法令非禁止或限制之業務

偉喬生醫- 偉喬生醫 搶攻CDMO全球市場版圖

未上市股票撮合服務,0938-826-852 張R line- money826852

偉喬生醫 搶攻CDMO全球市場版圖
台灣憑藉堅實的研發基礎、嚴謹的法規環境、產業聚落完整性與備受國際肯定的製造品質,逐步躍升為全球CDMO市場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尤其在再生醫療與抗體藥物等高技術門檻領域中,更展現出「生技台積電」的雄厚潛力。從研發到製造,台灣不僅提供高規格的服務,更具備向上整合的能力,讓產業鏈各環節緊密連動,形成競爭優勢。業界指出,CDMO的競爭不僅在製造技術,更關鍵在於背後是否擁有堅強可靠的上游原料與研發支持。

以偉喬生醫為例,主要深耕於重組蛋白、生化酵素與抗體等核心生技原料,近年積極發展多項關鍵技術平台,成為台灣CDMO上游鏈中的指標代表。所打造的「次世代奈米抗體篩選平台」(VHH Naïve Library Screening),不僅能快速篩選出具備高專一性與親和力的抗體,還能加速新一代診斷試劑與靶向藥物的開發,擴大應用前景。而近期建置完成的「C.STATION自動化細胞株開發平台」則透過高通量篩選與精密參數控制,不但大幅提升細胞株產量與穩定性,更將開發期程縮短一半,效率遠勝傳統人工流程,成功降低研發風險與成本。

「如同先進晶圓廠需要頂級材料與設備,生技藥物的開發與製造也必須依賴高品質且穩定供應的原料,才能確保整體產線不中斷。」偉喬生醫董事長莊詠鈞表示,在地緣政治風險日益升高的當下,誰能掌握關鍵技術平台與核心原料,誰就能在全球CDMO版圖中占得一席之地。他強調,偉喬生醫從原料標的探索到生產製備,提供一站式客製化解決方案,為整體產業供應鏈注入穩定力量。 


偉喬生醫腎毒素檢測試劑 獲專利認證
致力抗體蛋白開發、檢測試劑製造及藥物委託研發的偉喬生醫,是國內少數在抗體服務市場中,與傳統制式開發流程相異的單位,由於偉喬生醫深具研發創新能力,所累積的核心技術及技術平台,不僅讓偉喬生醫獲得ISO13485及臺灣GMP廠房認證,所提供重組蛋白開發、測試到驗證生產的一條龍服務,不僅串起生醫產業鏈,更帶動公司整體營收翻倍成長。

偉喬生醫主要核心技術為蛋白與抗體之開發、量產、相關應用平台與其他技術平臺(如:快篩檢測試劑技術平台、各式免疫分析生物技術相關產品開發平台),可提供穩定及高品質生物性原料、檢測試劑及一站式客製化服務等,並持續開發特殊標的蛋白質及抗體。亦提供高端生物技術服務,如抗體人源化工程、分子間交互作用分析(Biacore™)等。

偉喬生醫執行長鄭又瑋表示,偉喬至今邁入第十年,不僅希望以重組蛋白的原料串聯生醫產業鏈,另一項在公司創立初期就想完成產品,那就是「腎毒素檢測試劑」,鄭又瑋說,「慢性腎臟病」至今多以尿液、抽血檢驗,數值判斷有限,多數患者因此錯過黃金治療期。

驚人的是,台灣已有254萬名慢性腎臟病友,預估2027年的腎友更將突破300萬名,且2021年台灣洗腎人口高達9萬4,000人,密度世界第一,燒掉健保上百億元,而親蛋白質尿毒性物質「硫酸吲哚酚」就是引發腎病的主因,因硫酸吲哚酚會刺激多種細胞產生自由基,增加細胞的氧化壓力並產生毒性,造成慢性腎臟病變及各種併發症。

偉喬生醫董事長莊詠鈞與鄭又瑋多年來諮詢全台數十家醫院的腎臟科醫師,雖然求取臨床資訊時偶有碰壁,但仍成功開發出精準測量、有效縮短時間及成本的檢測試劑,獲得專利與認證,待今年取得台灣TFDA許可證就能上市。


偉喬生醫 發表腎毒素單株抗體
致力抗體蛋白開發、檢測試劑製造及藥物委託研發的偉喬生醫,是國內少數在抗體服務市場中,與傳統制式開發流程相異的單位,由於偉喬生醫深具研發創新能力,在既有技術資源上,在此次北美生技產業展(BI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台灣館中,發表腎毒素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 IS)單株抗體及診斷試劑技術平台,備受市場矚目。

該公司指出,由於全球及台灣慢性腎病族群都有不斷增加趨勢,加上針對腎毒素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腎毒素濃度對於腎病病程發展或是體內病理機制,有著相當緊密的關係,尤其腎臟疾病所引發的併發症,若能早期透過檢測分析,可有效監控腎毒素濃度。

該公司表示,腎毒素可分為三大類,包含水溶性小分子非蛋白質結合化合物(如:尿素)、中分子化合物(如:β2微小球蛋白)money826852及小分子親蛋白質化合物(如:硫酸吲哚酚),其中前兩項腎毒素常規檢測都已非常普及,第三類腎毒素由於檢測難度高,需要質譜儀等高規格儀器,且無法實現高通量及立即性,來符合目前臨床所需,因此現在對於腎毒素病毒檢測,仍缺少一項快速又簡便的方式。

偉喬生醫自創立以來,針對抗體蛋白開發及藥物檢測試劑作努力,所開發出的腎毒素(IS)單株抗體,已突破過往開發瓶頸,不僅是目前市面上唯一具備專一性,且可應用在ELISA診斷平台試劑上的抗體,有效補足現行腎臟疾病的檢測需求。

目前該公司已完成開發腎毒素(IS)單株抗體,並已發展成ELISA免疫分析平台,根據目前開發成果及驗證,證實可取代傳統HPLC方法及免疫分析方法,目前腎毒素(IS)檢測試劑已完成臨床前試驗及IUO申請,後續將進入臨床試驗及CE認證申請。


偉喬生醫建立成熟技術平台
進駐於南科育成中心的偉喬生醫公司其主要核心技術為抗體之開發(主要應用於檢測試劑及治療性抗體開發)以及完整的蛋白質製備技術,特別是單株抗體製備,從抗原設計製備、免疫、融合瘤細胞株製備及篩選、單株細胞分離培養、到抗體大量生產之製備流程、抗體純化等,皆有穩定而成熟之技術平台。

偉喬生醫表示,該公司是國內客製化單株抗體服務市場中,帶入有別於舊有制式化的開發流程與服務模式,可依照客戶需求,開發出符合真正具應用性的抗體,因此逐漸於國內科研客製化技術服務市場中佔一席之地,也與數家經營相當成功的品牌行銷廠商合作。

在研發上,則陸續完成診斷試劑的驗證開發,例如茲卡病毒檢測、糖尿病相關檢測、腸胃道疾病檢測、腎臟疾病檢測等標的,其中多項檢測試劑開始準備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偉喬生醫透過擴增及強化既有完整之客製化服務平台(基因-蛋白-抗體-應用之平台)支持自身研發以及產業、學界各方面需求,money826852同時建立多項高品質科研產品及具獨特性檢測試劑,並透過代理高品質產品擴增產品線之商業模式支持公司營運,使該公司獲得各界廣泛的矚目,不僅於2015年獲選新創團隊競賽佳作團隊,同時取得國發基金創業天使計畫的資金挹注,2016年更獲得推薦進行創櫃板登錄前輔導,成為南部生醫產業的明日之星。


公司簡介
偉喬生醫於2013年成立並進駐於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南科育成中心,具有完整的蛋白質及抗體開發技術平台與各式免疫生化相關專業技術系統,主要著力於診斷試劑及科學研究用抗體及相關試劑之開發。

目前除具備完整抗體開發技術平台提供客製化生物技術服務外,更已具備各式產品線之科研用產品,供診斷試劑之抗體開發亦趨成熟,將持續開發並提供高品質之產品及服務。

我們的主要目標就是使所有的客戶對我們的產品滿意,並持續投入研發能量以開發更多提升及創造社會福祉之產品。



公司基本資料

統一編號29185147   訂閱
公司狀況核准設立  「查詢最新營業狀況請至 財政部稅務入口網 
公司名稱偉喬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Google搜尋  (出進口廠商英文名稱:LEADGENE BIOMEDICAL, INC.) 國貿局廠商英文名稱查詢(限經營出進口或買賣業務者)
章程所訂外文公司名稱
資本總額(元)300,000,000
實收資本額(元)151,587,500
每股金額(元)10
已發行股份總數(股)15,158,750
代表人姓名莊詠鈞
公司所在地臺南市永康區正北一路147巷9號  電子地圖 
登記機關臺南市政府
核准設立日期102年03月20日
最後核准變更日期112年07月20日
複數表決權特別股
對於特定事項具否決權特別股
特別股股東被選為董事、監察人之禁止或限制或當選一定名額之權利      無
所營事業資料F102170  食品什貨批發業
F107070  動物用藥品批發業
F108031  醫療器材批發業
F108040  化粧品批發業
F207070  動物用藥零售業
F208031  醫療器材零售業
F208040  化粧品零售業
F401010  國際貿易業
IC01010  藥品檢驗業
IG01010  生物技術服務業
IG02010  研究發展服務業
CF01011  醫療器材製造業
ZZ99999  除許可業務外,得經營法令非禁止或限制之業務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智捷醫學科技- Anatomy Cloud 開啟全球醫學影像新局

未上市股票撮合服務,0938-826-852 張R line- money826852

Anatomy Cloud 開啟全球醫學影像新局
根據全球知名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最新報告顯示,全球AI健康照護市場將從2024年的200億美元,快速成長至2029年的1,484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48.1%,AI技術正快速成為醫療產業轉型的重要動力,也吸引全球科技業界及投資者的高度關注。

智捷醫學科技憑藉先進的醫療雲端技術「Anatomy Cloud」,過去榮獲第21屆國家新創獎「初創企業獎」。該技術展現了台灣在數位醫療創新領域的技術實力,為解決超高齡社會帶來醫療量能不足問題,「Anatomy Cloud」為全球醫療影像的應用開啟了新局,將在世界布局。智捷醫科指出,勢必打造下個台灣的醫療AI界的「護國神山」,AI獨角獸技術更受世界矚目。

台灣本土企業智捷醫學科技(Intelligen Technology )憑藉其全球首創的AI醫療雲端技術「Anatomy Cloud」,成功躍升國際焦點,成為醫療科技界的矚目新星。日前智捷醫學科技在台北舉辦盛大發表會,吸引各國駐台代表如日台交流協會、德國經濟辦事處、盧森堡台北辦事處、加拿大卑詩省台灣辦事處等國際機構,以及衛福部、產業發展署等政府官員共同參與,見證這一劃時代的技術突破。

穩定數據

醫學界AI獨角獸

「Anatomy Cloud」能在短短3分鐘內將傳統的黑白CT及MRI影像轉換為彩色3D立體影像,不僅大幅縮短診斷流程,更有效提升醫療精準度及效率。此項突破性技術獲得國際高度肯定,被譽為醫療界的AI獨角獸,為醫療影像診斷提供全新視野,「目標全面將醫學影像3D彩色化」。

智捷醫學科技董事長孫繼信表示:「透過與微軟Azure雲端平台的合作,『Anatomy Cloud』提供穩定且高效的數據處理能力,未來將在臨床診斷、醫學教育、遠距醫療及健康管理領域發揮巨大潛力,打造更為完善的醫療生態圈。」

虛實結合

醫療教育全新變革

衛生福利部資訊處處長李建璋在智捷醫學科技「Anatomy Cloud」活動發布會透過預錄影片表示,近年來混合實境的快速發展,已經對醫療帶來許多嶄新運用的可能性,透過虛實結合技術,將傳統二維為主的教育正逐步轉變為虛擬化及立體化的全新教學模式。在元宇宙的虛擬世界裡面學生可以透過虛擬實境的技術學習到解剖知識,也可以用更生動且直觀的方式了解影像中的病況。外科醫師的手術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大體解剖,可以透過虛擬和模擬反覆的練習進而提高訓練的效果,而且更具倫理性及安全性與經濟性。

「最關鍵的步驟就是要很快速地將2D影像轉換成3D影像」同時能投射在虛擬的世界裡,過去的技術耗時耗力並非一般醫師能夠去處理的項目。台灣的科技廠商智捷醫學科技就發展了這項技術,他可以大幅的降低元宇宙在醫學的應用門檻,能夠普惠到更多的醫護人員和民眾。李建璋指出,期盼智捷醫學科技成為下一個AI醫療界的護國神山,讓台灣在元宇宙醫學的發展上持續處於一個全球領先的地位。

「Anatomy Cloud」已經與台灣多家頂尖醫療機構聯手,包括臺大醫院、臺大新竹分院、臺大雲林分院、台中榮總、高雄長庚、台北馬階、輔大醫院、高醫大等權威醫療中心。

衛福部處長李建章於發表會上強調,醫學界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正是高效快速的影像轉換技術,結合混合實境(MR)及虛擬實境(VR)技術,為醫療教育與外科手術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透過虛擬模擬和實境技術,醫師可進行更精準的訓練及手術操作,顯著提升臨床效能及患者安全性。

AI+5G

智慧醫療新典範

新竹臺大分院心臟內科團隊近日成功運用微軟HoloLens 2混合實境頭戴裝置,結合智捷醫學科技的AI技術「Anatomy Cloud」,及中華電信的5G網路傳輸,輔助醫師在手術過程中精確定位並操作導絲。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指出,該院心臟內科團隊近期結合「Anatomy Cloud」與微軟HoloLens 2混合實境設備及5G網路技術,讓手術風險降低,成為智慧醫療應用的新典範。余忠仁表示:「這項創新技術的導入,不僅是新竹分院在醫療品質提升上的重大里程碑,更是台灣醫療界智慧轉型的重要象徵。」

AI創新

全面改變醫療產業

數位發展部政務次長林宜敬指出,台灣正面臨嚴重的高齡化與少子化挑戰,AI技術的廣泛應用成為解決醫療資源緊張的重要策略,正有效地解決台灣醫療系統面臨的人力不足問題,為健康管理、醫療診斷及照護系統帶來全新的可能性。林宜敬也表示:「AI創新正全面改變醫療產業,台灣應積極掌握此一契機,強化全球競爭優勢。」

少子+高齡

善用科技降低風險

中華投資投資部經理林佳志表示:「中華電信在各大醫院主要負責網路及基礎建設,在智慧醫院專標案中,智慧醫療影像VR屬於新型態應用,有不少客戶選擇智捷醫學科技做為AI數位醫療影像化解決方案。目前醫院已出現許多人力不足的情況,未來將更需要智慧化應用,協助醫生精準判定患者情況,我們會持續找尋醫療領域合作夥伴,藉由策略性投資合作,幫助集團相關單位對接市場及客戶需求。」

林佳志指出,根據相關報導及數據推測,2025至2030年醫療所帶來的經濟產值最高為3,000億,但以台灣來說,醫學中心至少有10,000人到20,000人左右,以台灣醫療人員結構,台灣醫院設備跟體系其實與20年前沒太大差異,但目前台灣少子化排名是全球第一,同時也有人口快速老化的問題。

以台灣市場來說,市場預估會有500億,2025年,台灣面臨醫院各科式設備需要智慧提升、包含CT(電腦斷層掃描)、 MRI(核磁共振),為了就是減少醫師開刀誤診風險,智捷醫學科技運用智慧醫療影像VR方式結合智能AI醫療,也可大力提升醫院醫療品質在院所透過AI數據效率運用。

台灣AI醫療

歐洲亮相深獲肯定

此外,智捷醫學科技日前更受邀參與歐洲最大的數位健康盛會DMEA 2025,該展覽吸引超過兩萬名專業人士參與。智捷醫科在現場進行了3D沉浸式AI技術的實機展示,受到歐洲醫療專業人士及媒體的廣泛關注與高度評價。活動期間更與德國波茨坦醫院達成初步合作意向,智捷醫科將透過國際合作持續推廣其先進的醫療科技。

董事長孫繼信表示:「我們希望透過全球獨家的『Anatomy Cloud』技術,增強醫療透明度與溝通效率,幫助患者更積極參與自身的健康管理,並為醫師提供更為精準且值得信賴的診療工具。」透過「Anatomy Cloud」的創新技術,台灣智慧醫療已站上國際舞台,展示了台灣醫療科技的前瞻性與創新力道,未來將成為全球醫療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石,為人類健康福祉帶來無限可能。


醫療產業全新變革 產官學攜手推動智慧醫療影像全面3D化
台灣本土企業智捷醫學科技(Intelligen Technology )憑藉其全球首創的AI醫療雲端技術「Anatomy Cloud」,成功躍升國際焦點,成為醫療科技界的矚目新星。

日前智捷醫學科技在台北舉辦盛大發表會,吸引各國駐台代表如日台交流協會、德國經濟辦事處、盧森堡台北辦事處、加拿大卑詩省台灣辦事處等國際機構,以及衛福部、產業發展署等政府官員共同參與,見證這一劃時代的技術突破。

衛生福利部資訊處處長李建璋在智捷醫學科技「Anatomy Cloud」活動發布會透過預錄影片表示,近年來混合實境的快速發展,已經對醫療帶來許多嶄新運用的可能性,透過虛實結合技術,將傳統二維為主的教育正逐步轉變為虛擬化及立體化的全新教學模式。在元宇宙的虛擬世界裡面學生可以透過虛擬實境的技術學習到解剖知識,也可以用更生動且直觀的方式了解影像中的病況。外科醫師的手術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大體解剖,可以透過虛擬和模擬反覆的練習進而提高訓練的效果,而且更具倫理性及安全性與經濟性。

「最關鍵的步驟就是要很快速地將2D影像轉換成3D影像」,同時能投射在虛擬的世界裡,過去的技術耗時耗力並非一般醫師能夠去處理的項目。台灣的科技廠商智捷醫學科技就發展了這項技術,大幅降低元宇宙在醫學的應用門檻,嘉惠到更多醫護人員和民眾。李建璋處長指出,智捷醫學科技期盼成為下一個AI醫療界的護國神山,讓台灣在元宇宙醫學的發展上持續處於一個全球領先的地位。

「Anatomy Cloud」已經與台灣多家頂尖醫療機構聯手,包括臺大醫院、臺大新竹分院、臺大雲林分院、台中榮總、高雄長庚、台北馬階、輔大醫院、高醫大等權威醫療中心。衛福部處長李建章於發表會上強調,醫學界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正是高效快速的影像轉換技術,結合混合實境(MR)及虛擬實境(VR)技術,為醫療教育與外科手術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透過虛擬模擬和實境技術,醫師可進行更精準的訓練及手術操作,顯著提升臨床效能及患者安全性。

AI+5G 智慧醫療新典範

新竹臺大分院心臟內科團隊近日成功運用微軟HoloLens 2混合實境頭戴裝置,結合智捷醫學科技的AI技術「Anatomy Cloud」,及中華電信的5G網路傳輸,輔助醫師在手術過程中精確定位並操作導絲。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指出,該院心臟內科團隊近期結合「Anatomy Cloud」與微軟HoloLens 2混合實境設備及5G網路技術,讓手術風險降低,成為智慧醫療應用的新典範。余忠仁表示:「這項創新技術的導入,不僅是新竹分院在醫療品質提升上的重大里程碑,更是台灣醫療界智慧轉型的重要象徵。」

AI創新 全面改變醫療產業

數位發展部政務次長林宜敬指出,台灣正面臨嚴重的高齡化與少子化挑戰,AI技術的廣泛應用成為解決醫療資源緊張的重要策略,正有效地解決台灣醫療系統面臨的人力不足問題,為健康管理、醫療診斷及照護系統帶來全新的可能性。林宜敬也表示:「AI創新正全面改變醫療產業,台灣應積極掌握此一契機,強化全球競爭優勢。」

少子+高齡 善用科技降低風險

中華投資投資部經理林佳志表示:「中華電信在各大醫院主要負責網路及基礎建設,在智慧醫院專標案中,智慧醫療影像VR屬於新型態應用,有不少客戶選擇智捷醫學科技做為AI數位醫療影像化解決方案。目前醫院已出現許多人力不足的情況,未來將更需要智慧化應用,協助醫生精準判定患者情況,我們會持續找尋醫療領域合作夥伴,藉由策略性投資合作,幫助集團相關單位對接市場及客戶需求。」

林佳志指出,根據相關報導及數據推測,2025至2030年醫療所帶來的經濟產值最高為3,000億,但以台灣來說,醫學中心至少有10,000人到20,000人左右,以台灣醫療人員結構,台灣醫院設備跟體系其實與20年前沒太大差異,但目前台灣少子化排名是全球第一,同時也有人口快速老化的問題。以台灣市場來說,市場預估會有500億,2025年,台灣面臨醫院各科式設備需要智慧提升、包含CT(電腦斷層掃描)、 MRI(核磁共振),為了就是減少醫師開刀誤診風險,智捷醫學科技運用智慧醫療影像VR方式結合智能AI醫療,也可大力提升醫院醫療品質在院所透過AI數據效率運用。


公司簡介
智捷醫學科技是一家以人工智慧(AI)技術創新為核心的智慧醫療公司,致力於推動醫療科技的進步與應用。旗下旗艦產品 Anatomy Cloud 是一個整合多項先進技術的醫療影像 AI 應用平台。 Anatomy Cloud 結合 AI大數據、雲端系統、虛擬實境(VR) 與 混合實境(MR) 技術,並整合 數據儲存 及 高效通信傳輸 等多元IT領域,為醫療專業人員提供功能全面的 3D 醫療影像解決方案。該平台實際應用於醫療診斷、醫病溝通、術前規劃與 MR 手術輔助、醫學教育及遠距醫療等場景,實現智慧醫療的高效與創新。




公司基本資料

統一編號83074392   訂閱
登記現況核准設立  「查詢最新營業狀況請至 財政部稅務入口網 
公司名稱智捷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Google搜尋  (出進口廠商英文名稱:IntelliGen Technology CO., LTD.) 國際貿易署廠商英文名稱查詢(限經營出進口或買賣業務者)
114年01月24日 發文號11445712200變更名稱 (前名稱:智捷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章程所訂外文公司名稱
資本總額(元)100,000,000
實收資本額(元)82,500,000
每股金額(元)10
已發行股份總數(股)8,250,000
代表人姓名孫継信
公司所在地臺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2段57號7樓之1  電子地圖 
登記機關臺北市政府
核准設立日期109年08月31日
最後核准變更日期114年04月23日
複數表決權特別股
對於特定事項具否決權特別股
特別股股東被選為董事、監察人之禁止或限制或當選一定名額之權利      無
所營事業資料E605010  電腦設備安裝業
F113030  精密儀器批發業
F213040  精密儀器零售業
F208031  醫療器材零售業
F213990  其他機械器具零售業
F218010  資訊軟體零售業
F401010  國際貿易業
F601010  智慧財產權業
I103060  管理顧問業
I199990  其他顧問服務業
I301010  資訊軟體服務業
I301020  資料處理服務業
I301030  電子資訊供應服務業
IG01010  生物技術服務業
IG02010  研究發展服務業
IZ99990  其他工商服務業
J399010  軟體出版業
ZZ99999  除許可業務外,得經營法令非禁止或限制之業務

漢民測試系統- 漢測9/17每股100元登興櫃 攻AI先進晶圓測試

股票撮合服務,0938-826-852 張R line- money826852 漢測9/17每股100元登興櫃 攻AI先進晶圓測試 晶圓測試供應商漢民測試系統(7856)總經理王子建今天表示,布局人工智慧(AI)與高效能運算(HPC)先進測試商機,攻薄膜探針卡、CoWoS測試...